2025年11月12日,全球支付巨头Visa正式启动稳定币支付试点计划,允许企业通过Visa Direct直接以Circle发行的USDC稳定币向创作者、自由职业者及零工工作者支付,实现跨境即时结算。这一举措标志着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的深度融合,开启了数字支付的新纪元。
试点计划的技术突破与核心机制
Visa的试点计划基于区块链技术与传统支付网络的双重创新。企业可通过Visa Direct账户以美元等法币资金发起支付,系统实时将金额转换为等值USDC,并通过Solana、以太坊等高性能区块链网络完成跨境转移。收款方需使用兼容钱包并通过KYC/AML审查,资金可在数分钟内到账,彻底突破传统跨境支付中银行接入限制、汇率波动及结算周期长的痛点。
技术架构上,Visa构建了“三层支付体系”:底层区块链网络确保交易高速与低成本,中间层稳定币(如USDC、PYUSD、USDG、EURC)提供价值锚定,顶层则通过Visa全球支付网络实现商户法币结算的无缝衔接。例如,阿根廷商家可通过MetaMask钱包接收USDC,系统自动转换为本地比索入账,全程无需商户接触加密资产。
行业影响:重塑跨境支付生态
试点计划对全球跨境支付格局产生深远影响。传统模式下,企业需在全球多地预存法币资金以应对支付需求,成本高昂且流动性受限。而Visa的稳定币方案允许企业以USDC预注资,释放被锁定的流动资金。据Visa数据显示,试点期间Crypto.com的跨境结算时间从8天缩短至4天,外汇费用降低至0.2%-0.3%。
对新兴市场而言,稳定币支付更显革命性意义。在货币波动剧烈或银行服务缺失的地区,如拉美、东南亚,零工工作者可直接接收USDC,避免当地货币贬值风险。Visa与Worldpay、Nuvei等收单机构的合作,进一步将稳定币结算扩展至25国法定货币,形成覆盖全球的数字支付网络。
来源:Visa链上分析
支付赛道格局的重构与挑战
Visa的试点计划引发支付行业格局深刻变化。传统竞争对手如Mastercard选择“中间路线”,通过与MetaMask等平台合作提供稳定币支付卡;而PayPal因自主发行PYUSD的战略失误,市值大幅缩水。Visa则凭借中立性、网络效应与技术整合能力,巩固其支付基础设施的枢纽地位。
然而,稳定币的普及仍需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Visa通过与连连支付、Worldpay等合作,将稳定币支付能力嵌入现有收单网络,确保商户“无感接入”。同时,其与美国财政部、国际清算银行的合作,推动稳定币纳入全球金融监管框架,为大规模商用铺路。
